当前位置: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 »
»
搜索:资源
-
乙烯、乙炔混合气体分离纯化技术新突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越来越依赖于天然气、氢气和乙烯等气体--一个气体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对高效节能的气体储存和分离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乙烯是目前工业上使用最多的化工气体(1.6亿吨/年),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等聚合化工原料的生产。 然而目前生产乙烯原料的过程中经常伴有少量的乙炔杂质,该杂质对乙烯的聚合具有非常大的毒害作用。如何有效地除去少量的乙炔气体并得更多
-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竟能发电?
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纽瑞德了解到,一家美国公司尝试将“麻烦”转变为资源。 位于美国休斯顿,一座装机容量为50mw的并网天然气发电站上测试一项新型发电技术。这项新技术所使用的燃料中包含95%的超临界co2。按照net power计划,如示范电站取得成功,将在2021年前完成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将co2变为燃料的关键在于通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使co2达到超临界流体状态。研究人员表示,在31.1 °更多
-
二氧化碳加氢制取芳烃研取得新进展
近日纽瑞德小编了解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二氧化碳加氢制取芳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过去两个世纪,大规模利用化石资源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同时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不断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因能量密度低、间歇性等特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制取氢气,并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大宗化工品可以同时起到储存、利用二氧化碳与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氧化碳是一更多
-
液氩到底能从存放多久?多长时间会挥发完?
液氩储罐为双层固定真空粉末绝热储罐(贮槽)。内胆材质采用不锈钢(其中二氧化碳储罐为16mndr),外胆材质为q235b或者16mnr。表面防腐涂层采用喷砂除锈、吹扫、喷涂等工艺,同时采用了双组分快速固化液体涂料。该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液氧、液氮、液氩以及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低温液态存储。1立方米液体可以代替130支气体钢瓶。它可以取代每天用气瓶往返运输,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该系列产品具有使用寿命长、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集中控制、操作方便等特点。该产品广泛应用在气体行业、医院、金属冶炼等用气量较大的用户,是更多
-
中国氦气何时能不再受制于人?
今日的“中兴事件”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思考,来自美国的“禁令”对中国来说其实也并不完全是坏消息,它起码让中国各企业明白了一点,不能再完全依赖国外进口,需要实行“养狼计划”了。 我国的“氦气资源”也一直是我国的“心病”,从古至今对宇宙的探索和宇航科技的发展一直是大国实力的象征。而在宇宙及航空航天的科技发展中氦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中国本土的氦气资源一直很少,虽然渭河盆更多
-
氦气资源贫乏源于提取困难
氦气是国防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稀有战略性物资之一。含氦天然气迄今仍是工业化生产氦气的唯一来源。我国氦气资源相当贫乏,含量很低,提取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在保护有限氦气资源的同时,研究开发先进的天然气提氦技术对于提高氦气生产的经济性、保障国家用氦安全和促进我国天然气提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多信息请点击:,或者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400-6277-838 通过对提氦技术的分析介绍,低温冷凝法较为成熟,但能耗、成本较高;吸附法、吸收法和膜渗透法等其他提氦技术更多
-
工业氦气循环利用系统应用
氦气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尤其在我国,相关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但氦气用途非常广泛,是军事侦察用飞艇及工业光纤、半导体、空调、焊接等高端制造领域的重要资源。更多信息请点击:,或者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400-6277-838 据介绍,十六所万瑞公司研制出的工业氦气循环利用系统采用了新型复合提纯、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可将纯度≥10%的低纯氦气提纯至99.5%以上,系统纯化回收率≥60%。 目前,该系统现已成功投入到中天光纤科技公更多
-
二氧化碳可直接转化为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直接转化为一氧化碳?近日,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研究获进展,相关结果分别发表于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通过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采用可再生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洁净电能为能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将二氧化碳直接一步转化为一氧化碳、甲酸等燃料及化学品,同时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洁净电能的有效存储。更多信息请点击:,或者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400-6277-838 据悉,中科院经过近两年探索,发现由金属钯(pd)、锡(更多
-
从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召开
近日,从兰州召开的首届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上获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将在会议期间筹备组建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技术联盟。 更多信息请点击:,或者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400-6277-838 此次研讨会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期间,来自国内外170多家科研单位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气体同位素技术在地球科学及各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与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