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气味自古就存在。18世纪,著名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苏格兰)、彼得·沃尔夫(爱尔兰)、卡尔·威廉·舍勒(瑞典/德国)和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英国)发现,空气中的氮可以被碳化钙固定,形成氰胺钙,然后与过热蒸汽反应生成氨。1785年,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路易斯·贝塞尔测定了它的元素组成。
氮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极不活跃,工业化生产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1909年,德国化学家e.haber(1868-1934)发现,在500-600℃、17.5-20.0mpa、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氨的含量大于6%,表明了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德国工程师c bosch(1874-1940)改进了huber公司的第一种高压氨合成方法,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催化剂,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被称为“huber-bosch法”。
1913年建成投产年产7000吨合成氨装置,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此后,合成氨已成为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huber和bosch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化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缺乏食物而造成的饥饿问题。这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贡献。
到2020年,全球氨生产能力将达到2.24亿吨。它的实际产量为187吨,是世界第九大化学品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