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出现,为人们的肺部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何能够发现早期肺部病变,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种全新的肺部影像探索手段,对肺癌、慢阻肺等肺部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技成果“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已在武汉经历了疫情考验。它创新性使用
氙气为造影剂,能对肺部通气、微结构和气血交换功能进行定量、可视化精确评估,弥补了传统磁共振成像的肺部“盲区”,成功“点亮”肺部。
“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一系统在武汉同济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战疫一线得到应用,对新冠肺炎患者开展了系列肺功能影像学评估,也被医生高度认可。”小编了解到,“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相较于现有胸透、ct、pet等检测手段,具有无损、无辐射的优势。
“传统的胸透、ct和pet等临床常规的肺部影像检测仪器对人体均有辐射损伤,与基于x射线等常规影像手段相比,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辐射、无侵入性的独特优势,但肺部为传统mri唯一探测盲区。我们通过创新性地使用超极化气体作为造影剂,可以说是成功地‘点亮了肺部’。”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包括超极化气体发生器以及线圈马甲,通过在特殊的机器中生产出
氙气,让人体吸入后,再穿上线圈马甲,通过核磁共振就能够得到人体肺部的磁共振影像图。
这种气体有什么特殊性呢?据介绍,
氙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而且能够溶于血液当中,通过机器中的激光泵将气体的极化度能够提高5万倍,这就让气体分子的震动方向能够统一,人体吸入肺部后,再经过线圈马甲来接收磁共振的磁场,就可以清晰地成像了。
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器所获得的影像不仅能显示气管、支气管、肺叶等完整的肺部结构,探测到临床ct不能发现的肺部通气早期病灶,而且可以无损、定量、可视化地检测肺内气体扩散能力的变化,对肺部通气功能、气血交换的生理功能进行定量评价,经过后期数据处理,还能展示肺部三维立体重建效果图,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从无到有的跨越。